“I’m So Afraid of Dying All Alone”
A making-of of Distant Echoes
Feature Story
「我好怕一個人孤單死去……」──車諾比核災倖存者的故事 Published in Independent Opinion of CommonWealth Magazine
Chernobyl Exclusion Zone, Belarus
October 2014

「我不知道我應該說什麼故事──關於死亡還是愛情?也許兩者是一樣的?我該講哪一種?」
──露德米拉‧伊格納堅科,參與車諾比救災身亡的白俄羅斯消防員遺孀 《車諾比的悲鳴》
車子在樹林間停下,兩個老女人、一個老男人跌跌撞撞地鑽進後座,披頭散髮、容貌憔悴,又大呼小叫。整台車瀰漫著伏特加的氣味,我們的翻譯── 一名白俄女孩──被擠到一角,面有難色。老人們和白俄教師五官差異甚大,我想他們是「茨岡」。(註一)
這幾位醉漢方才用力地揮手攔車,上車後才看見駕駛座的亞洲面孔。他們瞪大雙眼,用粗啞的喉嚨發出一連串讚嘆,摸著胸口說了好大串俄語,指天畫地,伸手欲來相握。白俄教師說:「他們從俄羅斯北方到這裡工作,說從來沒看過外國人,太興奮了。」女人們不斷親吻我雙手,搓揉我的衣服及髮絲。
如同每個白俄人,他們邀我們到家裡作客,頻頻問我們肚子會不會餓。「你們的家在這裡?」我納悶地問。靠近烏克蘭邊界的這個小鎮,早在1986年車諾比核電廠爆炸、居民被撤離後,就被政府劃入禁區。
白俄接收了車諾比核災釋出的70%輻射微塵,成為受創最深的國家。由於政府明訂保護規範,居民的飲食極度仰賴在地農產品,但全國有20%農地都深受汙染。
老人們說,房子快到了,工作的地方也不遠:「來採蘑菇的。」
蘑菇,車諾比核災後,輻射含量最高的食物之一。
還有許多人在災區種植嗎?
車諾比倖存者偷偷地回家了
帶著輻射測試儀造訪,原為了記錄廢墟,卻意外發現許多菜園、果園、花園以及人類活動的新鮮蹤跡。
曾讀過一篇報導,內容敘述車諾比核災後,人類被隔絕於災區以外的矛盾,在白俄羅斯境內尤其明顯(註二)──人類大舉遷出核電廠方圓30公里的土地後,反倒給了野生動物棲息的機會。野狼、河狸、宗雄、山貓、老鷹,甚至瀕臨絕種的歐洲野牛、普氏野馬……再度出現了。車諾比災區成為歐洲「野生動物的避風港」,近10年政府甚至劃定為生態保護區。
於是有此一說:「最可怕的不是核輻射,而是人類。」國際間辯論,這些出現在災區的物種多元性、壽命長段,仍未確知。然而我們可確知的是,對許多動物而言、對許多人們而言,不論外力如何阻礙,都無法阻擋其重回家鄉的心願。
災區有一塊塊的水泥,如同石棺、又如同突兀的補釘般,埋住了舊時的屋舍。災區也有叢生的雜草與色彩斑斕的野花,翻開可發現傾頹的木屋。走進屋裡,有破碎的床架、天花板滿是菇菌。牆上掛著蘇聯時代的年曆,日期還標註在車諾比發生前。
但也有新鮮的水聲,新鮮的屋頂,甚至過於新鮮的墓碑。
墓碑上,新鮮的刺繡白布條隨風飄著。每當風從烏克蘭方向吹來,輻射測試儀上的數字就瞬間飆高。但這塊禁區,顯然有些人回來了。
堅持住在老家,卻怕孤單一人
遇見凱特奶奶已是個傍晚,他的兒子牽了腳踏車正要離去。我們驅車跟上,突然看見一片綠油油、三四甲大的菜園,望不到邊。
75歲的凱特從屋子走出,看見我們,異常開心,但頭部和手不斷發抖。
原來,幾年前某個冬天,她與朋友穿越菜園回家,被狼群從後方襲擊。尖利的狼齒咬住腰部,她痛得大叫,嚇跑了狼。但身旁的婦人死了,整張臉被狼咬爛一大塊。至今,她無法揮別那次的驚懼回憶,手和頭永遠無法抑止地抽動,更不敢轉頭向後望。
她堅持邀我們吃晚餐,馬鈴薯鬆軟美味得無可挑剔。意志堅強的凱特,無論煮飯、拿重鍋都不許我們插手幫忙,彷彿一客氣就會害她生氣般。一會兒在廚房、一會又穿梭到菜園裡收集食材,忙進忙出,林林總總獨自完成五六道菜色。她很滿意於我們的稱讚:「大家都忌妒我的菜園喔!」
我問起她的鄰居。「鄰居都走光了,回來的都是超過80歲的老人了。」她回憶,朋友已陸續去世,老公也已撒手人寰。除了大兒子外,其他的兒女也都遠了。誰還想住在災區呢?
沉默一陣子後,她起身,領我們到客廳。牆上有許多玩偶與照片,看起來都屬於同一個小女孩。

「她是很聰明的小孩。」凱特說,孫女凱莎妮雅出生在車諾比核爆的1986年。好不容易長大了、可以上小學了,凱莎妮雅卻突然出現原因不明的腦部疾患,7歲時就死亡。「她的腦袋瓜,怎麼可能會出什麼問題呢。」
「我好怕一個人孤單死去……」白俄教師翻譯出這句話時,我們才看見凱特的唇,故作鎮定地壓抑著,頭和手卻依舊抖動不停,來回擺動。
即使意志堅強,也無法抑止。
註一:羅姆人,舊稱為吉普賽人。斯拉夫民族稱羅姆人「茨岡」,猶如台灣早期謔稱原住民「蕃仔」。
註二:車諾比災後近30年,烏克蘭災區已提供嚮導領團參觀,只要上網即可報名。但白俄羅斯災區不為世界開放,每年只有4月26日開放進入緬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