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pain’s Most Dangerous Walkway Became Secured – Caminito Del Ray
Feature Story
走一趟有驚無險的神祕天徑 緬懷百年山村故事-西班牙國王小徑 Published in Taiwan Mountain Magazine Vol. 135
Málaga, Spain
November 2017
Tearsheet:





西班牙馬拉加(Malaga)山區攀岩聖地旁,有一條曾被封為「全世界最危險健行路」而惡名昭彰的「國王小徑(Caminito Del Rey)」,細細瘦瘦地蜿蜒在峽谷峭壁上,其下是百米深淵。對攀岩者、戶外探險者來說,這卻是條神秘而甜美的天徑,有山巒、水庫、峽谷、溪谷為伴,暴露感強,正可一嚐腎上腺素狂飆的滋味。
2015年春天,政府將傾頹的國王小徑翻新完成,這條百年古道再度活絡起來。如今新步道不再有遺世獨立的孤絕感,木棧道與護欄也削弱了原始的刺激;然而美麗的山水景緻也變得更加親民,只要有基本體力,老少咸宜都可一窺究竟。路途中若仔細看,仍可發現舊路殘骸,想像前人如何小心沿著懸崖亦步亦趨。
車子在A357號國道上奔馳,穿越馬拉加山區,接上蜿蜒的MA5403號公路。在馬拉加市區前往國王小徑的這段路上,放眼望去,白灰色、棕紅色石灰岩以及一叢叢橄欖樹,是典型安達魯西亞風光。
路牌繪有一隻躍起的鹿,提醒車主小心野生動物不時竄出;遠方旋轉的白色風車,則顯示此區風力大到足以發電,也提醒了我們上山必須注意保暖。
層巒疊嶂的國王小徑,也位於知名發電區。深達700公尺的峽谷旁約有五座水庫圍繞,其中,艾爾喬羅(El Chorro)水庫儘管受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物資短缺,仍建造完成。翻開1921年舊報紙,國王阿方索八世(Alfonso XIII)為水庫安上最後一塊石頭,並小心走了工程維護用的小路三分之一,從此整條路名聲響亮:「國王小徑」。
循著國王的腳步
其實最熟悉小徑的是日夜辛勤做工之人。我們即將好奇地循著工人的腳步、國王的腳步,以及曾經住在山中的村民及水手步伐,遙想一條百年古道乘載過的點滴。1901年,水手們放上第一塊地板,用繩索懸掛在陡峭山壁的岩石上,雖陽春但可供行走;雖在空中搖搖晃晃,但水手們習慣水上漂行,自然不成問題。
往小徑北方入口的方向驅車接近。當一片碧綠湖水出現在左邊,草坡上有綿羊低頭吃食,就表示即將抵達下車地點。停車場旁的El Kiosko酒吧餐廳是補給食物和飲水最後一站,此去即是7.7公里的長路,遊客在這小歇曬太陽,廁所自然也大排長龍。
餐廳旁山洞標示通往小徑2.7公里,但不妨沿著公路走上坡200公尺,會發現一個較小的洞穴,由這隧道通往小徑只要1.5公里,隧道入口內的岩面嵌有紅磚瓦。
20分鐘後走出幽暗隧道,眼前一片開闊,風也開始強了起來。一路上佈滿花叢,伴有水庫的翠綠、大小不等的洞窟,及凹凸嶙峋的石灰岩地形。直到看見一棟白色方形建物、人們成排坐著休息,就知道國王小徑入口到了。
白色建物內是洗手間,沖水馬桶、水龍頭、垃圾桶……瞬間將周圍氣氛拉回文明的便利。相較於此後三至四小時將無一處廁所的山路,這樣的安排既顯得意外豪華,卻也因風中飄來的陣陣臭味而引人發笑。尤其這塊平台下方,是由餐廳旁山洞銜接來的另一條路,來者表情苦澀,或許正不巧位於下風處。
但別著急,還得等一等。國王小徑施行總量管制,每半小時開放一次。來此攀岩者可持保險證明免費進入,一般遊客則得提早在網路上卡位、憑門票入場。這兒手機沒任何訊號,管理單位表示未來將架設基地台,隊友一聽,表情耐人尋味。
山區仍有零星落石,有些甚至足以將舊路水泥平台撞破一個大坑,因此健行時必須佩戴入口發放的安全頭盔,另外也禁止大聲喧嘩。抱嬰兒、揹小孩的家長,千萬別冒險成行;家裡的毛小孩(貓貓狗狗)更別冒險帶來共遊。有時風速大於每小時35公里,步道也會關閉。
午後四點半,太陽斜了,大夥迫不及待魚貫入林。一開始即是下坡路,平緩好走。經過電塔林立的水庫區、穿過拱門後,就看見最著名的木棧道了。
御飛龍於峽谷峭壁
眼前,新建的國王小徑離地100米、架空在崇山峻嶺間。
視線自然隨著山谷地形向高處、低處無限延伸,彎曲的小徑,有如一條輕輕繞在肚臍的腰帶,看來格外纖細脆弱。蓋達聶霍(Gaitanejos)峽谷是此行將穿越的第一個峽谷。
7.7公里的路程中,有2.9公里由木棧道構成。其中1.4公里鋪在林道間,另外1.5公里則是暴露感高的空中道路。
縱然一旁有鐵絲網作為安全護欄,有些遊客仍走得步步顫抖,懼高症者或許需要親友陪同。山壁上的標誌,提醒人與人之間必須一前一後保持1.5米的距離,不可並排行走。倚著護欄往峭壁下方望,湍急的水流、河床及瀑布,加上佈滿褶皺有如天然壁畫般的奇岩怪石,令人不自覺想起臺灣東部山水。
不同的是,這兒不如熱帶小島般植被蓊鬱,取而代之為冷峻的石灰色澤。氣勢懾人的峽谷,最細處只有10米寬,山壁間有數不盡的洞穴石窟。
石窟裡充滿鴿群,有如熱愛午睡(Siesta)的西班牙人般,慵懶地窩在避風處,有時則出巢翻飛。愈往南方,愈可發現不時出沒的禿鷹、老鷹。當峽谷底部的綠水漸漸平靜,前方視野也漸漸開闊。低矮的刺柏點綴在一列列階梯四周,眾人拾級而下,循路或左或右地蜿蜒。
陽光照耀在左方的山脈上,黃褐色的肌理清晰可見,深淺、凹凸交錯的岩層,活靈活現地彰顯板塊擠壓的過程。右方山壁則高聳得望不到邊,只知山脈的另一頭,有座山峰以女修道院為名(Pico del Convento)。
這條羊腸小徑往南一路下坡,位於迎風面。不久後即接上低矮的岩石隧道,很短,旁有細細的水路,或許是此行最貼近水平面、地平面之處。
一出隧道口,山壁出現bolt(掛耳),大約每3公尺架設一只,掛上金屬繩索,有如麻花辮般穩固纏繞,如此安全設施,令人想起影片中看過的老舊國王小徑,也有一條條沿著山壁延伸的繩索。挑戰者總小心翼翼將大D(有鎖鉤環)掛上繩,再摸索手點、腳點,小心向前移動。
無論走在什麼樣的山林裡,遇見前人辛苦完成的引路明燈,總往往飲水思源,心存感激。
右手邊是阿莫瓊(Almorchon)裂谷,左手邊的對岸,有一條長長鐵軌,現供國營鐵路公司RENFE的高速列車AVE通行。然而在19世紀下旬,那曾是一條連結馬拉加與哥多華(Cordoba)的重要運輸途徑。長達192公里的鐵路經過肥沃的橄欖園、農田及牧地,運輸農產品與煤礦,為邊僻的山村帶來些許榮景。除了途經重要城鎮,也穿越17座隧道、8座高架橋及18座普通橋樑。
左手邊出現一座舊橋,荒廢的橋墩橫跨峽谷,直達對岸。這條險路已被封閉,不得冒險通行。我們依舊必須沿山壁慢慢往前走。
隨視野開展的方向,天空愈來愈寬廣,周遭植被也愈來愈豐富。河道舒張開來,原來我們已漸漸走出擁擠的峽谷區,
五點半的太陽溫暖灑下,襯托著眼前的美景。霍悠(Hoyo,意坑洞)山谷有一望無際的山水,是此行視野最寬闊的平坦地。沿瓜達歐賽(Guadalhorce)河谷往南方望,稜線呈鋸齒狀。
春天的西班牙大約九點才天黑,不急著趕路,可以在這兒歇歇腳欣賞風景,補充水分及糧食。
以凌波微步奔向秘境與山村
大山閑靜。我們剛經過一片艾杜第安特(Estudiante,意學生)裂谷,遠方是標高1191公尺的乎瑪(Huma)山。在這塊地理環境往地底切、而非往天上長的區域,乎瑪山算是居高臨下了。據說攀爬3小時左右可攻頂,遠眺整片山谷。
這兒是野生動物保護區,讓安達魯西亞瀕臨絕種的生物得以繼續繁衍,尤以鳥類最重要。懸崖是禿鷹、老鷹等飛禽喜愛築巢的地點,紅嘴山鴉、松鴉、黑色麥翁、燕子、鶺鴒、岩鴿等,也在林區內徜徉。
瓜達霍河水裡有安達魯西亞特有種鯉魚,水獺、青蛙也棲息其中。陸地上,西班牙野生山羊、貓鼬、龜、蛇、蜥蜴等野生動物出沒,一些洞穴是蝙蝠的家。
在風景右前方那座暗橄欖綠色的山脈中,可看見一條橫亙的小路。那是國王小徑,一些剛吃完零食的小朋友驚嘆:看起來好遠啊,我們要往那裡去嗎。對了,切記這片山林內完全沒有垃圾桶,垃圾可得隨手包好帶走。
休息後往南走,穿越挺拔的樹林,頭頂盡是毬果。這兒遍布地中海松、阿勒頗松等針葉林,偶爾可見橡樹。夾竹桃、及開著粉紅小花的紅荊一路相伴,爭奇鬥艷。
經過幾處拱墩、圍牆等人造遺跡,一排鐵軌出現在對岸,如果還沒休息夠,可在這裡坐等火車呼嘯而過,也別有一番滋味。鐵軌劃破某座巨山,靠近山頂處是形狀奇特的一大鑿坑,鐵軌則出現在山腰處某一洞口,以拱橋之姿出現。
自此,我們正式進入赫赫有名的蓋達聶(Gaitanes)峽谷。河水變得湍急,高聳入雲的絕壁上,再次出現一條空中木棧道。
新國王小徑下方,可以看見傾頹的舊水泥路。外露的生鏽支架、缺乏護欄及攀附點的平面,頂多僅只1米寬可供踩行,許多地方甚至僅餘10公分寬金屬條……
就是這樣的危險邊緣,吸引了多少渴望挑戰極限的靈魂。
可惜,新步道的高度將舊步道攔腰截斷,今日的人們再也無法走在同一條路上,體驗令人暈眩的刺激。但我們依然可以藉由想像力,拼湊前人如何在延伸3公里的舊路上,小心架設固定點、以大D銜接繩纜,以天然的平衡感加上凌波微步,摸索出一條口耳相傳的秘密天徑。
那是什麼樣的情懷呢,令人著迷。透過幾片透明的路板、棧道木條間的縫隙,可以一眼望穿底下坑坑巴巴的舊路、碎石塊、疑似落石撞破的大洞。那著實是條險路,稍有不慎恐怕就踩空、失足墜落。西班牙大叔們嘖嘖稱奇,大聲交談:以前做工的人腦袋真是瘋了,在這裡建路。
正好奇著,一列AVE列車突然疾駛經過,穿越山洞,往南奔去。眾人驚呼。
事實上,這條路在出現鐵軌、水庫之前,就已肩負著聯繫鄰里文化的功能。
約莫一個世紀前的山村生活已不復見,但我記得,曾在新聞中讀到一位80多歲的牧羊人,在山裡就著星光入寢。他回憶,年輕時每天趕羊經過:
「往事像昨日一樣清晰。幾個夜晚我就睡在這條路上,看不見任何人,只有羊群、我的狗,和我自己。」破曉時,他聽見孩童一個個走路上學、父母們下山採購食品,自己也拍拍塵土繼續前行。
那時的空中小徑,不過是平民生活、交換資訊的街頭巷尾,還沒以國王之名享譽全國。若無文字及影像記載,這些故事或許將被遺忘;好在有不少契機,讓這片峽谷風光受到國際矚目。
1965年老電影《列車大逃亡(Von Ryan’s Express)》片尾,那一列載著兩班激戰人馬奔往瑞士的火車,其實行駛在這片峽谷;1971年劇情片《大騎士(The Horsemen)》裡,通往喀布爾的山脈其實不在阿富汗;2004年電影《聖路易之橋(The bridge of San Luis Rey)》中,人物攀爬的山路其實也不在祕魯。此外《神秘的氣味(Scent of Mystery,另稱Holiday in Spain)》、《月夜之野貓(The Night Heaven Fell)》等老片,都有這段路的影子。
山壁上留下的化石遺跡,則可追溯數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,推估整座山嶺曾位於古地中海裡。
遙想當年步步驚心的顫慄
當河水的流速隨河床漸寬而趨緩,我們也即將進入艾爾喬羅水庫區。突然,右前方山壁上出現一塊黑色紀念碑,標記2000年,放有三位男子的照片。山壁旁有條纜繩垂下山谷。
原來,這條纜繩曾經連接河谷兩岸,三位挑戰者嘗試在空中以人肉纜車之姿滑行至對岸,未料纜繩崩斷,三人不幸罹難。
回首來時路,這條揹上無數犧牲者姓名的小徑,見證了一條即使年華老去、不再被頻繁使用、缺乏維修的道路,卻仍因某些原因深受喜愛,促使人們一而再、再而三地,甘冒自身風險親近。
即使往昔釀成不幸的故事們,為這片絕美山區蒙上一層陰影,當地政府也採取封山、罰款等措施,卻仍無法抵擋好奇之人的來訪。
步道尾端,蘆葦隨風搖曳,又見鐵軌與橋樑橫跨空中,最顯眼的是一座約莫34公尺的吊橋。
在走完整段今非昔比、極為安全的新版國王小徑之後,或許,只剩最後這一趟搖搖晃晃的吊橋,尚可令人緬懷那麼一點點前人經歷過的、難以掌控的、步步驚心的危機感。
國王小徑的設計者、同時也是艾爾喬羅水庫的建築師路易斯馬楚卡(Luis Machuca)曾說,整段工程最難克服的工程即是這一座橋。
好好享受這一段,因為接下來是一路下坡,我們就要回到平地了。除了頭頂防範落石的鐵絲網外,山林的蒼莽氣息漸漸消失無蹤;叮咚的手機訊息聲,提醒我們文明世界的無所遁形。
整段國王小徑耗時約一年建造,但設計、研究、開發就花了三年。經歷4000片赤松木、1500米鋼絲網鋪成的長路後,約莫兩個鐘頭,我們已走在平坦溫暖的碎石路上。約莫半小時路程後,可搭接駁巴士回到入口,尋找泊車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