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Forgotten Rhythm of the Times – Prague Metronome
Op-ed
被遺忘的時代節奏──布拉格23公尺節拍器 Published in Independent Opinion of CommonWealth Magazine
Prague, CZ
September 2014

這真是一幅最詭異的畫面:山腳下的防空洞,開張了全國首間搖滾樂酒吧,傳出陣陣熱情節奏、渾厚嗓音及高亢歌聲;山頂上,一具23公尺高的節拍器矗立,指針以孱弱而緩慢的步調擺動著。
節拍器所在地,曾經佇立著一尊16公尺高、全世界最巨大的史達林像。
甫從白俄羅斯回到捷克,猶記得白俄每一個城鎮都有一尊列寧,每換個行政區就要換個姿勢或表情。不禁佩服雕像設計者,必須鑽研小細節,還得讓每位列寧都神奇活現。在任一城鎮迷路卻又不知該怎麼問路時,只消問:「列寧路?」「馬克思大街?」總可回到熱門區段。然而在民宅裡,人們開始練習白俄語,調皮地為舊列寧銅像貼上一張「待售」告示,或在前頭放只「樂捐碗」。不禁想起台灣的慈湖紀念雕塑公園,在老外眼裡總是幅超現實風景。
回布拉格,共產氛圍比之白俄驟減,相對的是洶湧觀光人潮。於是決定繞至查理大橋一旁人煙罕至的角落,前往萊特納公園(Letná Park)頂部的節拍器(Prague Metronome)。爬上公園途中,只見捷克在地人,不禁想著,這處為當地人譽為眺望伏爾他河(Vltava River)與布拉格老城區絕佳地點之一的風景,曾經只留給一尊花6年精心打造的花崗岩史達林。
這尊花崗岩史達林及身後數尊勞動階級人像,曾為彼時人們私下譏為「討肉的隊形」。加以赫魯雪夫去史達林化的路線,使得這尊全世界最大的史達林像愈來愈尷尬,終於在不到10年後的1962年,被800公斤炸藥夷為平地。
此後,捷克斯洛伐克經歷了布拉格之春、天鵝絨革命,坡頂的大理石平地遂成抗爭重要據點。查理橋(Charles Bridge)旁的一面素牆,也成對當局不滿者恣意塗鴉的對象,至今,這片約翰藍儂牆的風貌仍日新月異,每幾個月重返,都見不同造型。但在1980年代,當局以心智不全、反社會、傾資本主義斥責塗鴉者,曾有數百名學生在查理橋上與警方發生衝突。
歷史反覆輪迴 紀念物汰舊換新
查理橋看著人來人往,看著捷克尚未稱作捷克的時代,鐵幕下紅色力量劇烈震盪。靜靜地看著坡頂那塊大理石面,被史達林站過,被炸藥摧毀,被75萬訴求和平改革者踩過、睡過。直至共產體制瓦解,坡頂於1991年豎起一座三角形的節拍器,緩慢而規律地來回擺動,像朝人們揮手一般。有人說,那代表著共產時代的漫長。
在觀光絡繹不絕湧入布拉格、踩上查理橋胸膛前,這座橋看著捷克與斯洛伐克漸行漸遠,在1993年分裂成兩個國家。漸漸地,節拍器後方,成了全歐洲滑板好手集散地;坡底,出現全捷克第一間搖滾酒吧;節拍器旁,曾立起一尊11公尺高的麥可傑克森(Michael Jackson)的宣傳塑像。
沒有觀光客發覺那座巨大節拍器的存在,即使它站在制高點,清楚地眺望著整個布拉格充滿最多遊客的老城區。縱使它的腳下,包含無數故事。指針有時擺動、有時不動,頻率連當地人也不太清楚。但人們提起他,卻仍能侃侃而談那龐然大物的意義,是要人們謹記布拉格的歷史、時代的節奏。
今日,指針擺動時,也許會引來山腳下一些趣味的對談;靜止不動時,便顯得有些無聊了。人們不再好奇或喜歡,甚至覺得那粗曠的活動裝置,無法使共產瓦解後的自由時代顯得亮眼。「它長得太醜了」、「它無法吸引目光」、「它到底何時要搖晃」……人們說,乾脆把它拆掉,把坡頂打造成精美的觀光公園,或者水生館。
晚間9點鐘的布拉格,天空還微微亮,偌大的節拍器被襯托在藍紫色的夜空裡,是有那麼點粗曠,但與現實無異。人們走過的時代,總有那麼一點石礫、沙土的味道,無論願不願重新憶起。
其餘的故事,即使忘了,也仍將在不期而遇的時刻,穿著腐鏽味走來。在這座節拍器被拆毀前,人們拿著啤酒走向它,依偎著坐下,俯瞰著河流、古城,與整座撲朔迷離的城市,聊著過去與未來。但它自個兒,以不同於查理橋的視角、同於查理橋的孤寂,看著人們背向老時代的節奏,討論著日新月異的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