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Real Test Has Just Begun – Hong Kong Friends and Taiwan Experiences
Op-ed
真正的考驗才要開始──香港朋友與台灣經驗 Published in Independent Opinion of CommonWealth Magazine
Taipei, TW
October 2014

梁振英深夜談話發表完畢,快閃的舉止似曾相識,留下一屋子無法發問的記者。「會在最短時間與同學代表見面」、「我不會辭職,要繼續做好普選工作」,是他重申的重點。
接下來,佔領行動何去何從?學聯收回早前要求梁下台、否則圍堵政府的訴求,申明四點:
一)梁振英失信於民,已無管治威信。
二)學生和政府的對話,政改是唯一議題。
三)確立平等權利,實行真普選、真民主。
四)在一國兩制框架下,香港問題,香港解決;政治問題,政治解決。
然而,會面的時間尚未有譜,十多萬佔中參與者正在觀望。
六日來,香港創下公民走上街頭抗命的創舉、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罷課罷工,催淚瓦斯飛襲、雨傘撐住抵擋的畫面,震撼全球。然而此刻,佔中行動走向分水嶺。該去、該留?許多港民疑惑,梁發表演說後,問題解決了嗎?所謂政改是唯一議題,討論範疇是否明確?特首與學生對談,必然朝真正普選更進一步嗎?必然能突破人大為普選設下的框架嗎?《明報》今日公布的統計指出,七成佔領者表明要無限期留守,未必聽學民或學聯的號召行動。
這一刻煎熬,台灣人特有感。即使當年太陽花訴求明確:退回服貿、召開公民憲政會議、建立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等,民眾也不免走向難以團結的局面。兩邊政府回應的姿態,盡皆以拖待變,就是要靜待群眾運動開始變質、失焦、渙散的時刻。
而今港人面臨的情勢更複雜,因其針對的是中共當局,敵對的是普選框架,即使矛頭指向特首梁振英,也難因其簡單幾句深夜談話,心上就掛了保證。通宵街頭數日的民眾,有些欲見好就收,卻不知該如何信任雙方的政改談話;有些想堅守佔中,卻又不欲因梁摸摸頭就忍氣吞聲;有些主張激烈衝擊,正在尋找時機。
佔中繼續僵持的隱憂
十月一日晚,自由廣場有數千人聲援香港,我與香港朋友在場,細細討論了一些觀察。在熱情的空氣中,亦感受到一股不尋常的氣氛。
光就人數來看,共襄盛舉的規模令人動容,不過群眾大都或坐或躺,彼此閒聊,更多的是滑著手機螢幕。香港朋友遇見的港友,則聚精會神盯住講台,目不轉睛。即使台上講的不是粵語而是中文,對他們來說相當吃力,亦要仔細看著。金曲歌手蕭賀碩上台時說,香港此次運動有些嚴肅面向較台灣可佩,譬如站中真的是站著,而且沒有台灣那麼party。
於是港友開始討論起來,佔中行動拖愈久,對輿論愈不利,接下來該怎麼辦。


首先是時間,時間愈久,香港市民容忍度就愈低。示威運動中,重大衝突事件往往增強凝聚力,反之則停滯難以壯大,日久易潰散。太陽花輿論風向開始轉變是在行政院事件後數日話題漸歇時,雨傘革命則是在此時。梁已出面,學聯也收回要其下台的明確訴求,人潮恐漸漸散去。
餘下的人群,佔久了,則愈來愈容易成為市民埋怨阻礙交通、製造垃圾、影響生意、破壞股市行情的箭靶,猶如三月台灣。執政者等待的,正是社會如此自行撕裂;特定人士的造謠與特定媒體的抹黑,更為運動補上一刀。
「香港沒辦法走社會運動那種激進、衝撞的路線」,港友推測。來到台灣,社運場子常見台灣朋友提左派、抗爭、革命,多少使港人迷惘。這些詞彙,或多或少使他們聯想到內地色彩,或詬病其含中共紅色屬性的成分。港人口中提左膠,不一定牽掛公平正義,甚至有些輕蔑。
日前有些旅外人士返港想參與佔中,反被貼上「提防左膠返港」的海報。海報提醒示威者慎防活動現場唱歌、照相、被領導、小組討論等狀況,讓被點名的人士相當無奈。那刻起,便漸漸出現內部分裂的徵兆。

多數人以溫和路線為傲,然而並非所有示威者皆信奉此道。如今梁振英發言完畢,模糊地帶尚多,是容易出現典型鷹、鴿派之爭的時刻。意見分裂後,兩方行動或許有所不同。回想323午間,馬英九的回應使民心陷入僵局,當晚就發生佔領行政院的行動。
其實再往前推一些,早在傍晚林飛帆宣布發表包圍國民黨黨部作為下一波行動時,輿論就已出現歧異,不滿反黑箱的訴求演變成藍綠鬥爭。核心團隊尚未產生鷹鴿派分裂,參與者早已因關注焦點不同,而產生支持行動與否的分裂。
失焦是群眾運動的本質之一,而這也是香港可能面臨的。太陽花輿論風向的轉變,其實在323之前就發生。舉例,學運初衷起自反黑箱,漸漸限縮成反服貿,又漸漸演變成統獨之爭、藍綠之鬥;台獨成為時時出現的口號,現場更有政客趁機拉票或開始喊凍蒜,亦有民眾喝斥他人不得說台語以外的語言。
種種跡象,使得起初因反黑箱而加入抗議的人們遺憾離去。其認為,反黑箱矛頭指向政府,因而草率通關的局面,無論哪個黨派都難辭其咎。唾棄的對象不應只是中國或藍委,而是朝野所有置身此事的人。然而,情緒被煽動了,問題被簡化了。
若再有挑撥離間,猶如當時太陽花團隊被貼上黨派標籤,或今日港人提防左膠返港,及公部門指控示威者阻礙救護、阻礙垃圾清運,使得運動的初衷一再受曲解、抹煞,將更令人心疼。尤其一旦模糊焦點的雜音愈來愈多,不論佔中行動多麼和平,一不小心,就會成為壓垮其道德形象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譬如,真有救護車傷者休克了,真有警察流血了,有人被雨傘刺瞎了……這些都是極易操弄的項目。即使有少數實例,也不免受放大抨擊。
此刻考驗智慧,並將影響未來公眾參與的信心
佔中行動時間拉長,確有以上隱憂。但若一鼓作氣衝撞,也不必然對長久有利。
直至十月一日的自由廣場,台上的人仍高呼著割藍委、打垮國民黨時,香港朋友不解地問我哪一項是首要訴求。爾後出現了痛恨警察的聲音,不得不令人想起三月的警民衝突。彼時的風暴清場,使整個社會仇警情緒高漲,困局也撕裂得更大。然而警方暴力背後究竟為主事者下令、或僅為個別員警脫序行為,竟仍未水落石出。若粗糙地一味將所有警察放在對立面,對行動本身亦非常不利。
拿香港與台灣比較,其實不太恰當,但這次香港佔中,多少民眾為警察送上飲水、在雨中為警察撐傘的畫面,及部分警察脫下制服的消息,相信亦讓台灣人動容。香港朋友說:「前線的警員同樣是被折磨的。」三月台灣,示威一方亦有部分類似聲音與呼籲,但不在主流之列。

再回私領域,家庭。許多走上街頭的香港人,返家後面臨不諒解或尷尬。不同世代的溝通需要慢慢拆解,同世代的溝通,則需更多包容與相互認識體貼,不為一時情急撕破臉。在佔中行動陷入膠著、步調放緩的此刻,最適合與家人坐下來對話,有了情感後盾,也是讓行動更長久的明智之舉。
這一刻,真正的考驗才要開始。多日封鎖香港消息的中國當局、對佔中隻字不提的內地媒體,今日大動作公開梁振英演說影片,不免令人猜測其意圖。
佔中行動若在中方壓力下、特首與學生非公開會談下、或不明不白的公開對話中慘澹收場,想必讓追求真普選的港人心有不甘。然而若和平示威演變成更大規模的衝撞,也難免落人口實。群眾力量一旦消散,香港將於中國十一國慶黃金旅遊周中,重回平靜的觀光勝地;佔中行動原本是一場震撼教育的機會,卻也恐怕遭譏為兒戲一場,嚴重挫敗港人未來參與公眾事務的信心。
此刻,港人如何團結地走下去,無論選擇奮力一搏或漂亮退場,必須靠的是智慧與相互理解。既已共同承擔苦痛、共同經歷多個漫長的夜,人們將無可避免地更深刻明白自身的歷史責任,並承擔選擇、或不選擇背後將促成的結果。
而歷史會記著的,不論好壞。另有些最困難卻也最動人的時刻,歷史也許不會留下文字記載,但絕對有利於未來。
三月台灣,留在許多人心底的,除了衝突的、流血的、憤怒的、撕裂的的記憶,也有些不那麼激動,但將永遠深刻的畫面:摺了好幾疊堆積如山棉被的學生、低頭烤香腸的小販、默默收垃圾的年輕人、帶來便當的父母親。以及,行政院衝突那晚,拜託少數丟寶特瓶者「不要攻擊警察」的群眾、在場外對警察求情「裡面都是讀書的孩子」的老人家們、緊咬著下唇的女警……絕對忘不掉的。
那是每一個平凡人之間,連結起來的時刻。猶如大雨落下,港人一個個張傘為警察撐起的時刻,抬起頭,望見的是同一個時代、同一片天空下、同一艘船。
還能有比這更和平的示威嗎?無論這樣的和平能堅撐多久,接下來依憑的,將不只是熱血與勇氣,更絕對是熟練的冷靜與智慧了。而此刻,真正的考驗才要開始,也將關鍵地影響著未來公眾參與的信心。
祝福香港。
